2020年8月27日 星期四

淺談大極拳論之一

 道依天地生化修,陰陽動靜太極間」,大家好!我是甘道夫(Gandalf),歡迎各位收聽「太極談」,本節目將分享個人在學習太極拳與氣功的一些經驗與研究心得,讓對太極拳有興趣者可以更容易了解太極世界的奧秘!


前天去一位高中同學老家祭拜他仙逝的父親,也難得與其他同學會面小聊;民國七十八年畢業,至今已有三十一年了,人生有多少個三十一年的老朋友呢?當時內心裡感到特別珍惜!雖然大家退伍後各自忙著事業、家庭,但每年仍會辨個同學會小聚。這麼多歲月在大家臉上多多少少刻上了些許的㾗跡,大家的氣色看起來好壞差別。五十知天命,再二年就要知天命了,但工作二十四個寒暑至今,依舊對「天命」一無所知,只能推給個人在參悟這方面的資質愚鈍吧!在那時讓我想起父親十多年前因胃腸癌過逝的回憶,平常他是個看似健康的人,但一個不小心的摔倒而去醫院檢查後才知道父親已是癌症未期。說這麼多,我要講的正題就是:認為職涯裡有三件事情必定要投資與學習的:一是工作技能與做人的態度,二是投資理財,三則是投資健康。工作技能與做人的態度的部份在職場上自然就會「被」教育到,且在很多地方可以花錢學習到。投資理財讓自己的財務更佳穩健,進而讓生活更自由。如何取得管道,相信各位上網找即可找到一堆,不然也建議可以去聽謝孟恭的「股癌」,定受益良多!相信前二項許多人都很容易做到,但第三項大家都知道很重要,卻做到的人少之又少。沒有健康的身心,縱使家財萬貫也都是別人在使用,與各位無關啊!人生賺財的目的有很多,但我相信很多人的選項之一,定有「享受人生」,試問如果沒有健康的身心,如何享受人生呢?


今早打完拳回到家後,發現流汗在衣服上顯著特別臭,已經很久沒有這樣了;在想,應該與近期工作壓力太大有關,這段日子壓力造成累積在體內的毒素快速增加吧!每天早上五點起床,練拳到七點回家而維持二年多,相信對現代工作忙錄的人們是件不容易的一件事。可是當我們偶而去醫院看看集聚了人間痛苦情境,才知道健康的重要性;相信上述就會變得更容易些。

回來主題,我來先針對「太極拳論」幫各位導讀一遍後,再來針對各段的含義與目前體驗與各位分享!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屈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功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蓋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禦眾之形,快何能為。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為人制,雙重之病未能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既是走,走既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

本是捨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此論句句切要,並無一字敷衍陪襯,非有夙慧不能悟也。先師不肯妄傳,非獨擇人,亦恐枉費工夫耳。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何謂「太極」的定義呢?宇宙由混沌無極的狀態下而演變成陰陽兩極相依相剋存在這時空裡不斷的交互變化著,這樣動態的狀態即稱之為「太極」;故謂為陰陽的起源!應用在拳術上,透過理解陰陽的概念進而善用其特性,溶入攻守,攻者為陽,守者為陰,政不可強取,守不可緊張,必須「守必固、攻必取」,皆從自然而能得者為上也。譬如採牽走化,能分虛實之用者,乃為守之為陰,撥擊發放可得應用而用,乃為攻為陽,須要分清之類。


「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屈就伸。」各位還記得我們前些集有提到,一開一合即為拳經。在運行拳架的起勢時即是動的開始,在手與腳的動作上自然分開,在靜(守 時,如過門合抱(合)時,上手在壇中穴,下手在丹田穴的位子,上下勞宫穴相對。過而不及皆不妥,式式務求「到位」;而如何做到位?除了取平衡外,另自然須良師指導。「隨屈就伸」意指一陰一陽,有屈就有伸。「人剛我柔謂之走」即是走化功夫,對手出拳過來,如何順應對方發力方向,將其引導改變方向來化解其攻勢,更進階者可以將其力道方向改變回擊對手,亦是借力使力。「我順人背謂之粘」當對手將回手時,將粘其手或身,順應及引導其力的方向,進而控制對方全身之攻勢。有練過推手者,對這兩段含意體驗會更深刻領悟。「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這段的理解為對手攻勢加速,順應對手亦要加速;對手變慢亦要變慢。其主要宗旨是要摸清對手的套路及使力方式,進而配合其節奏,將對手掌控其中。如鳥在手掌,其要飛上即順其而上,重要將用勁將其粘在掌中。「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其招式雖然變化萬千,但其中的原理慨念都是一樣的;一陰一陽、一柔一剛、一攻一守、一進一退、一上一下,對稱互拉,求其最佳平衡點,亦即是根之所在。「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功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前些集我們有提到剛開始學拳架時,必要熟記招式及每招式的用意。當漸漸熟稔後自然就可以感受的勁道;須勤練持之以恆才有機會可以領悟其中之奧妙!


因為近期工作較為忙碌時間有限,故這集我先講到這,下集再各位觀眾分享「太極拳論」其他部份。今天就分享到此,在此願大家喜樂平安!





2020年8月19日 星期三

淺談大極拳經

 道依天地生化修,陰陽動靜太極間」,大家好!我是甘道夫(Gandalf),歡迎各位收聽「太極談」,本節目將分享個人在學習太極拳與氣功的一些經驗與研究心得,讓對太極拳有興趣者可以更容易了解太極世界的奧秘!

前幾集有提到太極拳之拳經與拳論為學習太極拳的同好們,在學習的路途上務必研讀與熟記重要秘芨;但之前一直都沒有專篇來探討「經論」的原因是擔心個人的修為尚淺,怕對「經論」理解有所誤差而造成觀眾們的誤導。直到一天再次聽到一句話「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才豁然開朗,在每個學習階段裡定有不同的體悟,所以就目前的修為與理解來與觀眾們分享個人現階段的體悟,也希望各位有任何想法或其他體悟且願意與大家分享的話,歡迎各位來信或留言給我,將會儘量與觀眾們您們的見解與看法。


今天我先來談「太極拳經」,下集來談「太極拳論」。至於「經與論」文章的內容與用字是依據新北太極總昌字第109008號丙教34期教練班及丙級裁判班之教材為主。故首先將「太極拳經」先向各位觀眾們導讀一遍且也會在「太極談」的部落格上貼上每集的文章內容供各位參考。「太極拳經」內容如下:


一舉動,週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盪,神宜內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凸凹處,無使有斷續處。


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


上下前後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


虛實宜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週身節節貫串,無令絲毫間斷耳。


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


掤、捋、擠、按、採、挒、肘、靠,此八卦也。 


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此五行也。


掤、履、擠、按,即乾、坤、坎、離,四正方也。


採、挒、肘、靠,即巽、震、兌、艮,四斜角也。


進、退、顧、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則為十三勢也。


在導讀過後,將針對每一段含義及個人在實務體驗的感想與各位分享!「一舉動,週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不管在運行那一套拳架,一起勢就可以看出這個人的功力深淺,這是一位資深教練曾經這樣道出。個人在起勢時會先閉眼吸氣,調節自己內心狀態及使著讓自我筯肉放鬆再睜眼吐氣下沉。目的要先讓自己心沉澱下來,因為經過數百次的自我實驗,只要心不靜,在行功走架時很容易亂了套,甚至會忘了下一式如何運行;在打球與行拳架時皆是同樣道理。個人偶而會與朋友去打 Golf,時而開球可以遠達280碼至300碼,時而Part5洞會兩桿上果嶺,但在推桿時常常會推上三桿以上,總桿數總在推桿部份落後;自我反省後發現內心沉澱這部份一直都沒有做好。在習拳時,會常常聽到人說:「許多人學習太極拳大都就手法、招式做理解,認為避開了來方的攻擊,就其攻擊的力量反方向予以反擊,就是所謂的「借力使力」;但在進階的學習裡,必須從思想改變、從身體建設...」前些集也提到,初學太極拳時先習其手法拳架,但漸入進階時就開始向內探究,「修心」。故在起勢前閉眼那刻,就是要讓心沉澱下來「放空」。「放空」就是修心的起點,當下放下世間一切,專注那一剎間,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裡「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空」的含義,表示少,虛無,沒有等等的抽象概念;「色」,空的對立面,表示多,現實,存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包含了事物相互轉化的哲學道理。這與太極陰陽對立,相生相尅的道理相同;世界萬物皆在動態平衡之間,相對與絕對端看你在那個視野來看待。當心靜下來的,從頭至肩至肘,從腰至跨至膝節節放鬆;做到十要裡的「鬆腰落胯至沉肩墜肘」,因全身鬆透而週身靈活,從頭的百會穴至腳的湧泉穴節節貫透串連,氣暢心意合。「氣宜鼓盪,神宜內斂」,因氣暢鼓動震盪循環全身,如車子在按下啟動引擎時,氣室燃燒推動軸承,帶動齒輪與車輪使全車震動起來。此時意念引導內心放空入真靜的境界,進而專注做到內三合(指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言。)


「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凸凹處,無使有斷續處。」下沉左胯雙手開,左實右碾身微左,合掌內縮右腳實,落實右胯張左腳,手隨腳開意在胯,馬步鬆沉手下墜,屈膝垂臂身手升;左轉抱球攬雀尾,式式連綿不間斷;無使行間有斷續,上下相隨勁纏絲。這裡告訴我在在行功運架時,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隨、內外相合、連綿不斷務求在運動之中求真靜。


「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此段主旨要告知我們腰腳為太極拳運行中的中軸重心,故平常就要求時時練混元椿、太極行步、壓腿、座腿與抬腿等基本功。其中提到的「得機得勢」甚為重要,其必須做到虛實分明的境界才可能在每個招勢運行時方可隨時掌握動態中的重心與平衡,其重心會時時隨著招式變化而移動,故要刻刻感受重心與平衡其根基點;知易行難。


「上下前後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易有太極,太極生兩儀,太極圖呈現陰陽動態旋轉中,在太極的慨念裡就是強調在動態中取得最佳平衡點,故太極拳裡所有的招式都強調「對稱與平衡」如圓球一般,故在此段會提及上下前後左右皆然的慨念就是這個意思。各位可以去看達文西繪製的「維特魯威人」,人體四肢張開後,四點可以繞成一個圓形,這也是太極圓的慨念亦同。上述是說明人體外部,另外以內來看亦有上下前後左右,而一切皆有意念來主導掌控,這部份較為深奧了,其與內勁與推手有關。各位還記得在EP09_漫談太極拳之攻防那一集有提到推手的攻防嗎?「沾、黏、連、隨、不丟、不頂練習聽勁和走化...」透過訓練身體內的筯肉與神經系統,擴大感應範圍與敏感度,由意念主導勁力的走向而達到不丟、不頂之出神入化攻防。之前有提到在太極拳的招式裡,有攻就防,有進就有留退步的空間,有向上的攻擊必有下部的防禦,有左方的防守必有右側的襲擊,攻守交換在意念的一瞬間。


「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如金雞獨立的招式,必先鬆胯下沉讓重心穩定後再向上提手腳故為寓下意。地球有地心引力而產重力,就如房子的四方柱子支撐著屋頂的重要使其穩定及不下墜;如果將其中一顆柱子砍斷,屋頂自然傾倒,其根自斷就是這個意思。「虛實宜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週身節節貫串,無令絲毫間斷耳。」在行招運拳時,重心轉換分清楚亦是虛實分明;另外前述一招式裡就一攻一守亦是一虛一實,虛實變化會因敵當的情況而有所對應變化方式;故處處皆有虛實,招招亦有攻守,使敵人摸不著何處實?何處虛?拳腳如電風扇的葉子,當通電時其不停地轉動,其間皆無絲毫間斷;日積月累勤練的差異就是轉動的速率快慢而矣!「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各位聽眾有見過大江大河嗎?只要天候正常的情況,大江大河的水是滔滔不絕地滾流著,似乎永不止盡;太極拳在運功行拳時亦是如此,內勁如大江大河的水,源源不絕。而要擁有「源源不絕」的內勁,那平日就要不斷的勤練氣功與累積能量;在EP6~8集有提到「氣」之相關,各位聽眾如果沒有聽過的話,記得回頭去聽聽喔!


「掤、捋、擠、按、採、挒、肘、靠,此八卦也。」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代表八個方位、八個大自然物質的呈現、八個攻守的招式、八種內勁的使用方式。故能把這八卦的含義參透,自然練拳會更容易取得精要與效果。「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此五行也。」火、木、金、水、土;前朱崔、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中黃龍。除了代表動態的方位外,亦代表組成萬物元素的五種屬性;將其特性溶入招式用勁亦可達到令人意想不到的境界。「掤、履、擠、按,即乾、坤、坎、離,四正方也。」除了四正方位外,特性如天、地、水、火般用勁風格。「採、挒、肘、靠,即巽、震、兌、艮,四斜角也。」除了代表四個斜方位外,其特性如風、雷、澤、山般用勁風格。「進、退、顧、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則為十三勢也」故八卦加五行合之稱之為十三勢,亦是代表太極拳十三主軸攻守招式與用勁風格。看似簡單但要不斷地默識揣摩其中細節,日漸體會用勁之鑰!


今天在撰稿時有聽到Podcas「寶博朋友說 - 百鬼月行系列」裡有提到「人有可能永生!」的論述,在其中有提到奇點大學長鬍人:奧布里.大衛.尼古拉斯.傑士伯.德格雷聲稱老化是一種可治癒的疾病;未來科技可以透過人體系統全數解密後就可發明相關晶片及技術。聽完後,非常認同其提到的觀點,但唯一個想法不同的地方是,人體是一套非複雜的系統且與地球脈動是息息互相連結的。除了透過現代科技發展出來的技術來達到永生外,個人認為老祖宗留傳給我們太極拳及氣功亦是開啟人體永生的法門之一。故我們不用捨近求遠去探索未出現的技術與方法,目前我們就可以依據老祖宗留傳的方法及技巧,透過規律的訓練來延緩老化。在EP05_道依天地生化修,陰陽動靜太極間,那一集有提到,透過練拳與練氣可產生體內的「幹細胞」以修複自身體內壞損的細胞以延緩老化。故古人有云:「當氣功練到一個境界,外表看來會與年輕的模樣一致。」或許您我的社會中就一直都有一群存活著百年或千年的大師喔!


今天就分享到此,在此願大家喜樂平安!


2020年8月13日 星期四

生活中的太極

道依天地生化修,陰陽動靜太極間」,大家好!我是甘道夫(Gandalf),歡迎各位收聽「太極談」,本節目將分享個人在學習太極拳與氣功的一些經驗與研究心得,讓對太極拳有興趣者可以更容易了解太極世界的奧秘!


許瑋倫28歲走了、高以翔35走了,鄧麗君43歲走了,張國榮走了,梅艷芳走了,馬兆駿走了,大炳走了,劉真44走了、嚴凱泰54歲走了,高凌風走了,猪哥亮走了,賀一航走了,羅碧玲走了,郝柏村走了,王永慶走了,王永在走了,張榮發走了,辜成允走了,辜振甫走了,辜廉松走了,李登輝98歲也走了。


全球新冠病毒感染者突破了二千萬人,死亡人數超七十萬人,很可怕的數字。那天老婆脫口說出一句話:當染疫而死亡的話,是無法與自己親人告別;多麼令人傷心的事。


清華大學教授王洪亮的一段話!好經典!「人靜時,躺下來仔細想想,人活著真不容易,明知以後會死,還要努力的活著,人活一輩子到底是為什麼?複雜的社會,看不透的人心,放不下的牽掛,經歷不完的酸甜苦辣,走不完的坎坷,越不過的無奈,忘不了的昨天,忙不完的今天,想不到的明天,最後不知道會消失在哪一天,這就是人生。所以再忙再累別忘了心疼自己,一定要記得好好照顧自己!」


人生如天氣,可預料,但往往出乎意料。不管是陽光燦爛,還是聚散無常,一份好心情,是人生唯一不能被剝奪的財富。把握好每天的生活,照顧好獨一無二的身體,就是最好的珍惜。得之坦然,失之泰然,隨性而往,隨遇而安,一切隨緣,是最豁達而明智的人生態度。多好的一段話:我們都有缺點,所以彼此包容一點。我們都有優點,所以彼此欣賞一點。我們都有個性,所以彼此謙讓一點。我們都有差異,所以彼此接納一點。我們都有傷心,所以彼此安慰一點。我們都有快樂,所以彼此分享一點。因為我們有緣相識,請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位家人、朋友!開心的過好每一天!


  十年後,你保持了健康的體魄,還能到處旅遊,打拳、跳舞。您的孩子會說,老爸老媽你們太明智了!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自己的健康!重要的事情,再說一遍,請大家記住最後一句話: 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保養好自己的身心健康。再過若干年,我們都將離去,對這個世界來說,我們徹底變成了虛無。我們奮鬥一生,帶不走一草一木。我們執著一生,帶不走一分虛榮愛慕。今生,無論貴賤貧富,總有一天都要走到這最後一步。到了天國,驀然回首,我們的這一生,形同虛度。所以,從現在起,我們要用心生活,天天開心快樂就好。三千繁華,彈指剎那,百年之後,不過一捧黃沙。請善待每個人,因為沒有下輩子。


     一輩子真的好短,有多少人說好要過一輩子,可走著走著就剩下了曾經。又有多少人說好要做一輩子的朋友,可轉身就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有的明明說好明天見,可醒來就是天各一方。所以,趁我們都還活著,愛人、同學、朋友、同事、能相聚就不要錯過,能愛時就認真的愛,能擁抱時就擁入懷,能牽手時就不放開。能玩的時候玩,能吃的時候吃。請好好珍惜身邊的人!互相理解才是真正的感情,不要給你的人生留下太多的遺憾。再好的緣份也經不起敷衍,再深的感情也需要珍惜。   

   

沒有絕對的傻瓜,只有願為你 裝傻的人。原諒你的人,是不願失去你。真誠才能永相守,珍惜才配長擁有。有利時,不要不讓人;有理時,不要不饒人;有能時,不要嘲笑人。太精明遭人厭;太挑剔遭人嫌;太驕傲遭人棄。人在世間走,本是一場空,何必處處計較,步步不讓。話多了傷人,恨多了傷神,與其傷人又傷神,不如不煩神。一輩子就圖個無愧於心,悠然自在。世間的理爭不完,爭贏了失人心;世上的利賺不盡,差不多就行。財聚人散,財散人聚。心幸福,日子才輕鬆;人自在,一生才值得!想的太多,容易煩惱;在乎太多,容易困擾; 追求太多,容易累倒。


好好珍惜身邊的人,因為沒有下輩子的相識 ! 好好感受生活的樂,因為轉瞬就即逝 ! 好好體會生命的每一天,因為只有今生,沒有來世。獻給家人,同學,同事、好朋友,好弟兄,好姐妹,以及愛我的和我愛的人。讀過的,若能再讀一次,沒準讓你自己體會人生真諦。


網路上看這篇文章後,激盪起內心漣漪不止,也讓自己靜下心來把自己過往至現在想了好幾遍。人生在世,無論能活多久,個人認為在活的時候,身體一定要健康,不但自己活的開心,亦不會拖累家人。練太極拳與氣功,對身體真的很有幫助,尤其在高壓力下工作的人們。


今天就分享到此,在此願大家喜樂平安!


2020年8月6日 星期四

太極拳、劍、棍與刀之概論

「拳是文章、劍是畫;棍是閻王,刀是剎。」短短的十四個字,把太極武術四大項的風格、神韻給道盡了。在未踏入這領域前,個人對太極武術分類及種類一直都模糊不清,經過了二年多來的學習,大慨可以把這太極武術架式做個簡單的系統性總匯分類。目前在練習場與比賽場上常見到及學習到的太極拳 (拳是文章)拳架大致有:全民運動會版十三式、國際競賽套路二十四式、楊式六十四式、國際競賽套路四十二式、九九太極拳競賽套路、三十七式、楊家秘傳太極拳、易簡太極拳、熊氏太極拳中級架、陳氏老架一路、陳氏三十八式太極拳、陳式五十六式與鄭子太極三十七式。劍 (劍是畫)的部份有:楊式傳統五十四劍、國際競賽套路四十二式劍。棍 (棍是閰王)的分類有:十三式、二十四式、三十二式、四十六式及傳統五十六式。刀 (刀是刹),目前全國在推廣的是楊式三十二刀法。另外其他楊氏太極器械(扇、長兵器、佛塵、極短兵器),因為仍未接觸與了解,故在此次就不介紹撰述。


為什麼「拳」是文章呢?規規矩矩力求到位。太極拳明師林泉寶先生也指出:「太極拳的所有動作,初級時是以手領手,也就是以手指揮整個太極拳運動;而後是以身領手,就是身法主宰全身的運動,每一招一式,一切運動之主宰皆由胯節指揮。」練「拳」之精要皆在太極拳「拳經」與「拳論」裡。練「拳」其中很重要的精要即是「逢轉必沉」,其中的重點在於轉和沉這兩個字上。轉,讀ㄓㄨㄢˇ(三聲)而不讀ㄓㄨㄢˋ(四聲)。這一音之差,效果就是天壤之別。在古傳秘法當中,轉ㄓㄨㄢˇ(三聲)指的是通過胯而實現的重心的銜接轉換,而不是轉ㄓㄨㄢˋ(四聲)動。


重點在銜接轉換這四個字上。銜接轉換什麼?就是要將太極圖當中的陰陽魚首尾相連,銜接轉換的無有間隙這個重要的現象進行落實。所以,式子本身的收放銜接,式子和式子之間的摺疊都要在轉換的點上做到位才行;而胯就是銜接轉換的關鍵部位所在。沒有胯的連接,人體的重心的虛實變轉(重心移動)就不會清晰。而提到用胯就又必須要說到腰。為什麼?因為逢轉必沉!沉是來自於鬆,腰一鬆,胯自然落,落就是沉。在這種狀態下的重心變轉即為銜接轉換的實質,亦即是逢轉必沉的本意。另外一個精要:「太極拳」動作的「敬、靜、定、鬆、柔、圓、慢、勻、整」九字要訣,在前些集裡就有提過,故不在此撰述。目前個人已學習全民運動會版十三式,國際競賽套路二十四式、楊式六十四式、國際競賽套路四十二式、九九 四十二式;雖大致都練過,但仍有分熟練與不熟的部份。


「劍」如何是是畫?行雲流水風運一氣呵成!動看法、定看形,所有皆有章法。十三劍訣為抽、帶、提、格、洗、攪、壓、截、刺、劈、崩、擊、點;在行劍勢時務必意念放在劍尖;刀看手、劍看肘;劍峰不過頭,劍尖走前頭。抽帶一組(有抽必有帶),提格一組(格即是肘的延長;肘與劍脊要貼緊),洗攪一組(超過180度叫攪,180度以下叫洗),截即是捷徑;壓劍以1/3來壓,推進為截,有弧度(不超過180度)就是洗,直線叫做截。;撃大部分是少陰劍;點用劍尖,提腕,平肩以下才能點。太極劍學劍須知:太陽劍-掌心向上,劍刃向左、右;太陰劍-掌心向下,劍刃向左、右;中陽劍-掌心向上有點往右後方斜,劍刃向上、下;中陰劍-掌心向左虎口向前,劍刃向上、下; 少陽劍-掌心向內,劍刃上下,劍尖向右;少陰劍-掌心向外,劍刃上下,劍尖向左。練劍應注意事項:(1)執劍之手要空,以姆指、中指、無名指執之,食指與小指宜鬆,腕部要活。(2)劍脊可貼臂,劍刃不可貼臂。(3)眼視劍尖,攪腕、刺心、刺膝。劍中之名稱:劍鐔(劍把子),劍刃(劍口)、劍脊(劍背)、劍尖、劍身。劍之等級:(1) 三尺劍(五斤四兩重),表示行走五湖四海,遊俠所用。(2) 二尺八吋長(重三斤),為一般練武者所用。(3) 二尺六吋長(重二斤十兩),為一般練武者所用。(4) 木劍、竹劍(係木竹材所製,較輕),為一般初學練劍者比劃所用。目前男性最常使用的劍28英吋。兵器:一寸長、一寸強,一寸短、一寸險。肩一鬆、肘一長、胯一鬆,手放長。目前個人只學會五十四式傳統太極劍劍法,在年底參加全國總統盃五十四式傳統太極劍比賽。


如何將「棍」使出似閻王霸氣十足呢?各位應該都有讀過西遊記,故必定對孫悟空這號人物角色很熟悉!因為個人仍未學習到「棍」部份,故在此集我們就先深入探討,留在後續學習到後再與大家分享!


楊氏三十二式太極刀。運「刀」招招如是羅剎顯世,殺氣四射!太極刀,一名十三勢刀。有十三字訣。砍、刴、剗、截、刮、撩、扎、捛、劈、纏、搧、攔、滑;為昔日楊家太極拳術中著名器械之一。刀式不多,惟式式均能實用。而化人攻人,尤為神妙;令人不可測度。相傳楊健侯時,有著名神刀張某者,與楊交手,楊僅以拂塵代刀,張前進未及一步,刀遂被黏住,竟無一刀出手。可見楊家太極刀之深奧也,惜乎迄今得正傳者少。如廣陵散幾成絕調矣,著者不願珍秘;特將斯刀練法及用法,詳加闡明,以供好此者作為借鏡。太極刀在練時或用時,皆以腰腿為主動樞紐,刀之進退,腰腿相隨,用刀猶如用手。上下、前後、左顧、右盼、周身一致,其間不可稍有斷續,尤不能以力運刀(如手臂拙力使刀運轉等),恐因拙力(卽呆力),則己身內勁閉於骨內,不克運行於外;遂有運轉不靈之弊。務須以刀引出己身內勁,使周身內勁及精氣神運於刀上;如水銀裝於其內,運用達於刀尖,收之至尾。故楊家前輩練習太極刀,有重咸在五斤以上。蓋欲由重刀之轉動;引出本身內勁,倘渠運此重刀,僅以手而不用腰腿,試問其能神速乎。故學者之練習太極刀,非以腰腿勁運轉不可;至於沾黏等勁與徒手拳式同,否則不能成為太極刀正宗也。太極刀名稱歌:七星跨虎意氣揚,白鶴涼翅暗腿藏;風捲荷花隱葉底,推窗望月偏身長;左顧右盼兩分張,玉女穿梭應八方;獅子盤球向前滾,開山巨蟒轉身行;左右高低蝶戀花,轉身捛撩如風車;二起腿來打虎勢,鴛鴦腿發半身斜;順水推舟鞭作篙,翻身分手龍門跳;力劈華山抱刀勢,六和攜石鳳回巢。目前練習場與比賽場上之用刀大都皆為改良過的,其重量都輕了許多,也方便學習者易入手。


無論是拳劍棍刀,各有風格;無外乎皆要符合太極拳「十要」之精髓。練功夫沒有捷徑,必須循序漸進,先學到位,再日進勤練,來日方長,必定有所成長。因為太極拳、劍、棍與刀之概論是一個大題目,在往後會陸續機會與各位做詳細介紹與分享。今天就分享到此,在此願大家喜樂平安!


淺談大極拳論之二

  「 道依天地生化修,陰陽動靜太極間」,大家好!我是甘道夫(Gandalf),歡迎各位收聽「太極談」,本節目將分享個人在學習太極拳與氣功的一些經驗與研究心得,讓對太極拳有興趣者可以更容易了解太極世界的奧秘! 「太極拳經」就好似拳法的概念陳述,或稱之為心法;而「太極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