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依天地生化修,陰陽動靜太極間」,透過了解天地(大自然)萬物生滅變化的規則,進而來修練自我身體與心靈的境界;宇宙由混沌的無極狀態漸漸演化太極形態,進而由太極形態漸漸產生陰陽的循環變化規則,世間萬物皆由此而生成。故太極拳是先人參透天地(大自然)萬物生滅變化的規則及人與天地之的關係,進而發明的一套修練法門,其可為運動體操、養生導引、武術競技及人體進化的修練法門。舉個例:無極狀態就好比將泥沙放入一杯清水中,將其快速旋轉搖晃,其杯中會呈現混沌不明,將其放在桌子上一陣子,其泥沙慢慢沈澱杯底而過程中就是規則產生,此即是太極。經過更多的時間沈澱後,就會呈現很明顯的底部泥沙與上層清水兩部份,那就是陰陽分辨。
十倍速時代的人工作壓力大,如果沒有適度的舒壓管道,將會把壓力累積在體內或心裡層面,日積月累下造成身體與心靈方面失衡,就容易有疫病的產生;生理的消耗自然就更快了,人也容易看起來較為蒼老!人的身體就好比一台電腦,簡單分類有硬體與軟體二類,硬體由運算單元(CPU)、快取記憶體(RAM)、儲存硬碟(HardDisk)、網路卡(Network Card)等等。軟體有作業系統、應用服務軟件、防護軟件及商務軟體(Office)等。人體的系統遠比現在的超級電腦更為複雜許多;現在的科學家與醫學專家都無法參透人體全部的奧秘;目前只能依循經驗呈現的狀態來做對應之方法醫治。譬如:現在的各型的流行病及新冠病毒等瘟疫的大部對應治療方法,就是由人體或病毒中提煉出抗體之疫苗。太極拳強調的內外兼修,就是除了要透過練拳架功法來鍛練體能外,亦要透過靜坐冥想,以意來引導氣的循環通透來達到內在平衡狀態。譬如,中醫把人的臟腑器官依照五行做分類,五行是相生相剋的關係,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只要其中某一關係出問題,對應的器官就會生病,因此,可透過五色食物來保養。古人以五行(金、木、水、火、土)之間的生、剋關係來闡釋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繫,認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靜止的,而是在不斷的相生、相剋的運動之中維持著協調平衡。
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陳潮宗指出,在中醫來說,五行的屬性,聯繫著人體的臟腑器官,並通過五臟為中心:金為肺,金屬都是有聲音的,而人的語言聲音,都是由肺氣鼓動而成同時肺可說是嬌貴的臟器,害怕火氣來薰蒸,所以用「金」來代表「肺」。木為肝,木的性能是向上、向四旁舒展的,它的性格是剛勁的,這與臟腑器官中可謂「將軍之官」的肝,具有善疏洩等特性是雷同的,所以用「木」來代表「肝」。水為腎,水的特點與火恰恰相反,水都是向下行的,而人體每天喝進去的水分,通過「三焦」下行,最後由膀胱排泄出去。古人認為這種排泄水分的功能,是由腎臟領導,腎臟正常則小便通利,一旦腎臟發生病變,則小便跟著失常,所以稱腎臟為「水臟」,所以用「水」來代表腎。火為心,一切火燄都是向上生的,而「心」在生理上,是向上開竅於舌,因此,當有病變時,如果發生舌尖發紅且痛、臉部紅赤等現象,都認為是心火上炎,所以用「火」來代表「心」。土為脾,土是萬物之母,沒有土就不能生長萬物,而人之所以能夠生存,全靠飲食營養,沒有脾胃的消化和吸收,人也就得不到營養而不能存活,所以用「土」來代表「脾」。由於中國人一向講究養生之道,尤其對於食的效果,自有一套獨特的理論,「藥補不如食補」的說法因而深入人心。將食物依「青、赤、黃、白、黑」等五色分類,可歸納出不同的補償作用,而這五種顏色可對應到「木、火、土、金、水」的五行學說,再進一步對應到人體的「肝、心、脾、肺、腎」等五臟。這種推演方式衍生出來之後,漸漸被套用在藥物和食物的區分方法上,成為一套獨特的飲食養生法。所以人體內在所有器官的協調平衡了,免疫自然就強大,也就不容易染疫。
宇宙萬物皆有磁性與磁力,磁鐵有物理磁力,透過導電有電磁力,生物有生物磁能,故有時候當你與某人相遇相處,會感覺到舒服或不舒服時,就是您們彼此之間磁性相引或相剋,生物磁能之頻率關係所致。故太極拳修練除了強化身體系統的機能外,仍在鍛練心靈素質,進而開發身體未被探索的應用領域,不管是肌力、腦力與第六感力;甚至古人說的神靈、魂魄等代名詞。透過吸收天地精華而進入體內轉化為能量與金丹(人體產生之良藥),達到健身強體與進化的效果。
何謂「道」?其含義可以就兩個角度來說明。一者為天地之間的大自然運行的規則;古人云:天人地,三才人。人處于天地之間,從出生到成長,生命歷經之變化,皆需吸天地之精華後幻化萬物,譬如我們吃的菜,種在大地上,吸收土壤的養份(元素)與吸收空氣中元素及陽光的能量綜合成真實的植物的根、莖、葉。人亦由天地而生,吸納天地之間的空氣(氧等各氣體元素)、水(H2O)、食物(蛋白質、鐵等元素)進入人體五臟六腑內,其如入丹爐般粹煉成各種生化物,包括近期醫學各流行的話題「幹細胞」,其可生成分化為其他人體重要器官,心肌細胞、腸細胞、脂肪細胞、血球細胞、軟骨細胞、上皮細胞與神經細胞等等。人體隨著年齡增長而「幹細胞」製造速度越來越慢,而造成消耗的速度超過「幹細胞」生成的速度,人就越漸老化。在道家氣功論述裡,就有提及「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其實透用修煉的方法,來加強體內製造「幹細胞」的能力與增長的速度。
道家的「養氣」,養的是元始祖氣,又名曰:「浩然正氣。」既然要養此浩然正氣,首先要把心靜下來,參禪靜坐,越自然越好。閉口藏舌,舌尖頂上齶,此即「忘言」之妙用。為什麼要忘言呢?不忘言則開口神氣散矣,極為重要的是「守」之為妙。試觀守字之意義。上有寶蓋,下有方寸,方寸者,即方寸寶地也。此寶地非上丹田,亦非下丹田,而是中丹田黃庭中宮也。守此中宮方寸寶地,與《道德經》「多言數窮,不如守中」之義理相同。因此,這句丹語注重在「守」之為妙者歟。(守中就是守心,心意不外馳)夫「守」之訣竅,內含性命雙修、取坎填離、水火既濟、陰陽交媾、嬰奼結合、天地交泰之意。夫天地乾坤得交接之道則天長地久;世間男女夫婦得交接之道則延年益壽、在世長年。道經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至理者也。
經絡是人體的高級生命系統,它雖然肉眼看不見摸不著,但他是真實存在的,它是一種能量物質,是真炁能量和感應信息的專用通道。任督二脈是人體中奇經八脈的範疇,人體正經十二經脈都是涉及人體臟腑、手足、陰陽而來的,奇經八脈: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是奇經八脈的總稱,它們與十二正經不同,既不直屬臟腑,又無表里配合關係,其循行別道奇行,故稱奇經。而任督二脈都有自己的獨立腧穴外,其他六條經脈的腧穴都寄附於十二正經與任、督脈之中。
任脈,行於腹面正中線,以人體正下方雙腿間的會陰穴為起點,從身體正面沿著正中央往上到唇下承漿穴,其脈多次與手足三陰及陰維脈交會,能總任一身之陰經,故稱:"陰脈之海"。任脈起於胞中,與女子經血妊娠有關,故有"任主胞胎"之說。女孩長到十四歲時,任脈通,月經來潮、乳房顯現,脫離少年,進入青春期,二十八歲是女人生育的黃金年齡,女人生理年齡七年為一個周期,三十五歲之後逐年衰老,四十九歲之前任脈閉基本絕經。
督脈,行於背部正中,是由長強穴(尾閭穴)沿著脊椎往上走,到達頭頂再往前穿過兩眼之間,到達口腔上顎的齦交穴,其脈多次與手足三陽經及陽維脈交會,能總督一身之陽經,故稱為”陽脈之海"。督脈行於脊里,上行入腦,並從脊里分出屬腎,它與腦、脊髓、腎又有密切聯繫。男孩長到十六歲時,督脈通,有喉結、長鬍子、產生精液,脫離少年,三十二歲是男子的最佳生理年齡,男子生理年齡八年為一個周期,四十歲之後逐年衰老,六十四歲後督脈閉基本沒有生育能力。
中醫學的人體經絡打通:是研究、維護人體經絡真炁能量正常自然暢通秩序的,人體的經絡正常情況下真炁能量都是暢通的,都是按照順時針運行的,任脈正常自然秩序是:能量由會陰穴往上走到唇下承漿穴,即心火飛揚;督脈正常自然秩序是:能量由口腔上顎的齦交穴向身後到長強穴(尾閭穴)向下流,即如水下泄;任脈能量上揚,督脈能量下泄,人體由壯到衰到亡,就是能量精華拉空的結果。如果那條經脈穴位堵塞了、不通了,其相應的臟腑、手足或身體某部位就會出現毛病的,中醫用針灸、按摩、刮痧等外力作用物理療法,是能起到一定疏通作用的,這就是中醫能夠治病的原理;運動、太極等動功,也能起到疏通經絡的作用,但這些方法都是按人體順應經絡活動而為之的,只能治病,不能治命。
在我們現實的生活中修「真常」的大道理,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去體驗,比如應酬答對、交接來往、一切人情等等。古云:「練達人情皆學問,落花水面亦文章。」如果不練達人情,不懂得和人交接來往,在世面上過正常生活那是不可能的。修士云:「人道不全,天道遠之。」這就是說,用人間的大道理來衡量尚不合格,何況修成天理的大道呢!
這段話也是培公祖師爺留下的金句,其含義遠奧遠大,或許這集無法全部詮譯完整,個人將來修煉過程中,對此有更進一步的體會時再來與各位分享!
好了,今天就分享到這,下次我們來談談,「何謂氣沉丹田?」,願大家喜樂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