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2日 星期一

氣沉丹田的成效?

承上集,今天我們來講講氣沉丹田的成效?因為近期有些朋友提出了一些問題?就先來就個人研究心得做些回應供各位參考!


一、問:市面上有許多教太極拳的社團,有的收費非常不便宜,且也不知道是否好不好?要如何選擇呢?回覆:想學太極拳的學員們在台灣真地很幸福,就個人目前了解,台灣有中華民國太極拳總會棣屬於體育署,各縣市都有分會且大都是半義務性質,只要你在Google上打上「中華民國太極拳協會  新北」就會出現在新北市相關的練習場?會員費一年台幣五百元;重點是在場上的教練們都很熱情及願意分享!個人就棣屬於中華民國太極拳新莊分會;偶而會參加新北總會的訓練課程,二年多來,真的受益良多;故很建議各位可以尋此管道去學習。


二、問:練太極拳的場地是否有要注意那些事項呢?回覆:(1).練習場的環境須找適合練太極拳的吸納天地之精華為要旨。(2). 時間由最少約莫一小時,最佳兩個時段為早上與下午的五點至七點,每天持之以恒很重要。太極就是中庸,過而不及都不好。(3). 練習場務必確認沒有人抽煙,練太極拳本身就與吐納有很大的關係,如果在行功時,大家吸入的都是有害的二手煙,對身體健康絕對有害。故如果你要練太極拳的話,就要戒煙;不然就不要練,因為沒有意義。(4).練習場附近最好擁有許多超三十年老樹,其製作出來的氧氣與精氣,對我們人體健康有很大的幫助。(5).與眾人一起練可以產生較大互盪的磁場性應,也較容易有功效及動力持續練下去。除你已經練到三段九階的第三段,個人就可以產生強大的磁場。唐人 劉禹錫 曾云:「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當我們功力不足時,就要借助優良的環境與眾人的磁場;當你功力已經達到練神還虛時,環境的磁場會跟著你改變。


三、問:練太極拳會不會很難?回覆:個人剛開始至練習場就跟著前輩們學拳架,一招招慢慢學習,自然練久了拳架就熟了,接下來再來配合呼吸。在初學時,要避免一次學太多套拳架,以一套為佳;等你都了這套拳架很熟了,再考慮學另一套。另外可以建議各位可以參加一些區域或全國性比賽,在有壓力的情況下學拳架會更快。但切記,招式務必學到位,因為不到位,就容易傷膝蓋。


回覆問題後,我們開始來講氣沉丹田的成效?儒、釋、道都講求靜坐,獨「道家」在極靜中必集中一切於丹田,復運用丹田之力使身體各部份健壯,如從生理學與醫學去研究,道家這種舉全身之力而聚注丹田的內臟運動,對於人身之健康的確是具有效果,如果不得其法,很可能引起小腸脫出及其他之毛病,如果得其竅要,則有不可思議之功能。靜坐或打太極拳,老師要求姿勢正確,因為姿勢不正,呼吸不能深沉丹田,便會發生大的凝滯,其最明顯的象徵便是足冷腰冷而頭熱。


一般人之所以學儒家、佛家的靜坐,以其比較溫和,雖不得法亦不會出毛病。我以為道法自然,無論靜坐與打拳,只要合乎自然,就有功效。蓋靜坐為靜功,打拳為動功,無論靜功與動功,都不能離開呼吸。有呼吸,就要做到細、長、慢、勻,深入丹田,所以有了功夫的人,靜坐時打拳時固然要氣沉丹田,非靜坐時非打拳時還是要氣沉丹田的。夫為是,則是靜亦動,動亦動,內外都動,無有不動,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動,不息,就是生生不已,就是道。是以氣深丹田,是一種精神攝生,其效益甚多。


好了,今天就分享到這,下次我們來談談,「再論氣沉丹田?」,願大家喜樂平安!


2020年6月19日 星期五

何謂氣沉丹田?

今天我們來談談何謂「氣沉丹田」,即要談此,那就必須先針對「氣」與「丹田」分開來與各位說明一下。何謂「丹田」?有種說法:「在兩眉之間,故有稱為上丹田者;在鳩尾之奧,故有稱為中丹田者;在臍下之奧,故稱為下丹田者。」另外還有一種說法:「上丹田為神舍;中丹田為氣府;下丹田為精區。真一之水與真一之氣合而成精,是精在下丹田;精能生氣,氣生於腎,是氣在中丹田;氣能生神,神藏於心,在神在上丹田」。太極拳中所說「氣沉丹田」的「丹田」,係指「下丹田」而言。

「下丹田」的正確位置,究竟在什麼地方呢?有人說是在臍下之奧,有人說在肛之奧,有說是在陰陽的根元。婆羅門教經典說:「用心住憂陀那,此云丹田,去臍二寸半。」各說各話,莫衷一是。其實,肚臍在陰之上,陰在人體的基底而附在前方,而臍後的腰向前挺支持全身,所以下丹田,應在陰的根元與肚臍之奧、肛 門之奧三者會合之處。


何謂「氣」?「太陽、空氣、水」是天地三寶,人不可須臾離之。人沒有空氣,就好像魚離開了水,立刻就會死亡。所以壽命最高地方的人,必能享有最新鮮的空氣。我們都知道吸進的與呼出的都是空氣,不過吸進的空氣是氧氣多,呼出的空氣是二氧化碳多而已。空氣由口鼻吸至肺部,便起變化,大部份成為人體之能,由肺臟送入血管,再由血管送到各器官及全身,這便是中醫所謂的元氣,道家所謂的真元,亦即養生家所謂的炁—先天炁。另一種人體不需要的氣體,仍能隨著口鼻呼出,並未存於體內。是知進入吾人體內的已經不是氣而是能。


經驗告訴我們,空氣是絕對不能進入向管以及各種器官筋脈以內的。例如:護士替病人打針,稍有不慎,從針孔內進入了空氣,立刻紅腫很高,嚴重的時候,還得開刀治療,可知空氣之氣是不能沉入血管筋脈流通的。


其能流通於周身者,氣化之電能而已。因此,無論練拳或習靜,要有一個新觀念,所謂「氣宜鼓盪」、「氣沉丹田」、「以心行氣」、「以氣運身」、「行氣如九曲珠」、「氣遍身軀不少滯」等所說之「氣」,都不是意指氣,而是能與電之質量。


丹田實即腸與腸相連網膜中之皮囊,並無路徑可通,後天氣固不可達,先天炁亦必須修練。若不經修煉氣即可以沉到丹田,氣沉丹田而又自能運化週身,那還有什麼可貴之處?「煉精化氣」、「煉氣化神」,這個「化」字十分重要,練太極拳與習靜,如果不知「化」字訣,那是毫無用處的。鄭曼青前輩提出「以心與氣相守於丹田」,便是要學者在「化」字上用功夫。「能與心相守勿離,猶置火於釜中之水乃至於水滾沸,漸漸可以化氣」。「其氣之熱譬猶電然,電之能透度乎水土及金屬,莫之能禦,況尾閭及脊骨乎」。培公祖師爺亦稱:「雖然我們吸進來的是氣,可是我們體內的器官所吸取的並不是氣,而是氣中所含的能」。


練拳或靜坐功夫深到時,會感覺著有一股「氣」遍於全身而運行。這「氣」,一般人都稱為靈氣,道家稱之為真炁,儒家稱之為正氣,因為在感覺上,與普通所謂的空氣是大大不同的。嚴格的說:這「氣」就是意念上的「氣」,在呼吸時,這氣好像納入丹田,這完全是一種意念作用,意念一停,氣便沒有了。雖然是意念的作用,丹田卻會發熱為火球,身體動盪而搖擺,有時會感覺血氣廷背脊上行,或在皮膚蠕動,其甚者感到這氣與向液融合而循環週身。這是一種靈力,就是電能,非誠修力行,不能達其目的。若把空氣拼命送到下腹去,那是違反自然,非但無意而有害。


好了,今天就分享到這,下次我們來談談,「氣沉丹田的功效?」,願大家喜樂平安!


2020年6月14日 星期日

道依天地生化修,陰陽動靜太極間

「道依天地生化修,陰陽動靜太極間」,透過了解天地(大自然)萬物生滅變化的規則,進而來修練自我身體與心靈的境界;宇宙由混沌的無極狀態漸漸演化太極形態,進而由太極形態漸漸產生陰陽的循環變化規則,世間萬物皆由此而生成。故太極拳是先人參透天地(大自然)萬物生滅變化的規則及人與天地之的關係,進而發明的一套修練法門,其可為運動體操、養生導引、武術競技及人體進化的修練法門。舉個例:無極狀態就好比將泥沙放入一杯清水中,將其快速旋轉搖晃,其杯中會呈現混沌不明,將其放在桌子上一陣子,其泥沙慢慢沈澱杯底而過程中就是規則產生,此即是太極。經過更多的時間沈澱後,就會呈現很明顯的底部泥沙與上層清水兩部份,那就是陰陽分辨。


十倍速時代的人工作壓力大,如果沒有適度的舒壓管道,將會把壓力累積在體內或心裡層面,日積月累下造成身體與心靈方面失衡,就容易有疫病的產生;生理的消耗自然就更快了,人也容易看起來較為蒼老!人的身體就好比一台電腦,簡單分類有硬體與軟體二類,硬體由運算單元(CPU)、快取記憶體(RAM)、儲存硬碟(HardDisk)、網路卡(Network Card)等等。軟體有作業系統、應用服務軟件、防護軟件及商務軟體(Office)等。人體的系統遠比現在的超級電腦更為複雜許多;現在的科學家與醫學專家都無法參透人體全部的奧秘;目前只能依循經驗呈現的狀態來做對應之方法醫治。譬如:現在的各型的流行病及新冠病毒等瘟疫的大部對應治療方法,就是由人體或病毒中提煉出抗體之疫苗。太極拳強調的內外兼修,就是除了要透過練拳架功法來鍛練體能外,亦要透過靜坐冥想,以意來引導氣的循環通透來達到內在平衡狀態。譬如,中醫把人的臟腑器官依照五行做分類,五行是相生相剋的關係,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只要其中某一關係出問題,對應的器官就會生病,因此,可透過五色食物來保養。古人以五行(金、木、水、火、土)之間的生、剋關係來闡釋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繫,認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靜止的,而是在不斷的相生、相剋的運動之中維持著協調平衡。


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陳潮宗指出,在中醫來說,五行的屬性,聯繫著人體的臟腑器官,並通過五臟為中心:金為肺,金屬都是有聲音的,而人的語言聲音,都是由肺氣鼓動而成同時肺可說是嬌貴的臟器,害怕火氣來薰蒸,所以用「金」來代表「肺」。木為肝,木的性能是向上、向四旁舒展的,它的性格是剛勁的,這與臟腑器官中可謂「將軍之官」的肝,具有善疏洩等特性是雷同的,所以用「木」來代表「肝」。水為腎,水的特點與火恰恰相反,水都是向下行的,而人體每天喝進去的水分,通過「三焦」下行,最後由膀胱排泄出去。古人認為這種排泄水分的功能,是由腎臟領導,腎臟正常則小便通利,一旦腎臟發生病變,則小便跟著失常,所以稱腎臟為「水臟」,所以用「水」來代表腎。火為心,一切火燄都是向上生的,而「心」在生理上,是向上開竅於舌,因此,當有病變時,如果發生舌尖發紅且痛、臉部紅赤等現象,都認為是心火上炎,所以用「火」來代表「心」。土為脾,土是萬物之母,沒有土就不能生長萬物,而人之所以能夠生存,全靠飲食營養,沒有脾胃的消化和吸收,人也就得不到營養而不能存活,所以用「土」來代表「脾」。由於中國人一向講究養生之道,尤其對於食的效果,自有一套獨特的理論,「藥補不如食補」的說法因而深入人心。將食物依「青、赤、黃、白、黑」等五色分類,可歸納出不同的補償作用,而這五種顏色可對應到「木、火、土、金、水」的五行學說,再進一步對應到人體的「肝、心、脾、肺、腎」等五臟。這種推演方式衍生出來之後,漸漸被套用在藥物和食物的區分方法上,成為一套獨特的飲食養生法。所以人體內在所有器官的協調平衡了,免疫自然就強大,也就不容易染疫。


宇宙萬物皆有磁性與磁力,磁鐵有物理磁力,透過導電有電磁力,生物有生物磁能,故有時候當你與某人相遇相處,會感覺到舒服或不舒服時,就是您們彼此之間磁性相引或相剋,生物磁能之頻率關係所致。故太極拳修練除了強化身體系統的機能外,仍在鍛練心靈素質,進而開發身體未被探索的應用領域,不管是肌力、腦力與第六感力;甚至古人說的神靈、魂魄等代名詞。透過吸收天地精華而進入體內轉化為能量與金丹(人體產生之良藥),達到健身強體與進化的效果。


何謂「道」?其含義可以就兩個角度來說明。一者為天地之間的大自然運行的規則;古人云:天人地,三才人。人處于天地之間,從出生到成長,生命歷經之變化,皆需吸天地之精華後幻化萬物,譬如我們吃的菜,種在大地上,吸收土壤的養份(元素)與吸收空氣中元素及陽光的能量綜合成真實的植物的根莖、葉。人亦由天地而生,吸納天地之間的空氣(氧等各氣體元素)、水(H2O)、食物(蛋白質、鐵等元素)進入人體五臟六腑內,其如入丹爐般粹煉成各種生化物,包括近期醫學各流行的話題「幹細胞」,其可生成分化為其他人體重要器官,心肌細胞、腸細胞、脂肪細胞、血球細胞、軟骨細胞、上皮細胞與神經細胞等等。人體隨著年齡增長而「幹細胞」製造速度越來越慢,而造成消耗的速度超過「幹細胞」生成的速度,人就越漸老化。在道家氣功論述裡,就有提及「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其實透用修煉的方法,來加強體內製造「幹細胞」的能力與增長的速度。


道家的「養氣」,養的是元始祖氣,又名曰:「浩然正氣。」既然要養此浩然正氣,首先要把心靜下來,參禪靜坐,越自然越好。閉口藏舌,舌尖頂上齶,此即「忘言」之妙用。為什麼要忘言呢?不忘言則開口神氣散矣,極為重要的是「守」之為妙。試觀守字之意義。上有寶蓋,下有方寸,方寸者,即方寸寶地也。此寶地非上丹田,亦非下丹田,而是中丹田黃庭中宮也。守此中宮方寸寶地,與《道德經》「多言數窮,不如守中」之義理相同。因此,這句丹語注重在「守」之為妙者歟。(守中就是守心,心意不外馳)夫「守」之訣竅,內含性命雙修、取坎填離、水火既濟、陰陽交媾、嬰奼結合、天地交泰之意。夫天地乾坤得交接之道則天長地久;世間男女夫婦得交接之道則延年益壽、在世長年。道經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至理者也。


經絡是人體的高級生命系統,它雖然肉眼看不見摸不著,但他是真實存在的,它是一種能量物質,是真炁能量和感應信息的專用通道。任督二脈是人體中奇經八脈的範疇,人體正經十二經脈都是涉及人體臟腑、手足、陰陽而來的,奇經八脈: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是奇經八脈的總稱,它們與十二正經不同,既不直屬臟腑,又無表里配合關係,其循行別道奇行,故稱奇經。而任督二脈都有自己的獨立腧穴外,其他六條經脈的腧穴都寄附於十二正經與任、督脈之中。

任脈,行於腹面正中線,以人體正下方雙腿間的會陰穴為起點,從身體正面沿著正中央往上到唇下承漿穴,其脈多次與手足三陰及陰維脈交會,能總任一身之陰經,故稱:"陰脈之海"。任脈起於胞中,與女子經血妊娠有關,故有"任主胞胎"之說。女孩長到十四歲時,任脈通,月經來潮、乳房顯現,脫離少年,進入青春期,二十八歲是女人生育的黃金年齡,女人生理年齡七年為一個周期,三十五歲之後逐年衰老,四十九歲之前任脈閉基本絕經。


督脈,行於背部正中,是由長強穴(尾閭穴)沿著脊椎往上走,到達頭頂再往前穿過兩眼之間,到達口腔上顎的齦交穴,其脈多次與手足三陽經及陽維脈交會,能總督一身之陽經,故稱為”陽脈之海"。督脈行於脊里,上行入腦,並從脊里分出屬腎,它與腦、脊髓、腎又有密切聯繫。男孩長到十六歲時,督脈通,有喉結、長鬍子、產生精液,脫離少年,三十二歲是男子的最佳生理年齡,男子生理年齡八年為一個周期,四十歲之後逐年衰老,六十四歲後督脈閉基本沒有生育能力。


中醫學的人體經絡打通:是研究、維護人體經絡真炁能量正常自然暢通秩序的,人體的經絡正常情況下真炁能量都是暢通的,都是按照順時針運行的,任脈正常自然秩序是:能量由會陰穴往上走到唇下承漿穴,即心火飛揚;督脈正常自然秩序是:能量由口腔上顎的齦交穴向身後到長強穴(尾閭穴)向下流,即如水下泄;任脈能量上揚,督脈能量下泄,人體由壯到衰到亡,就是能量精華拉空的結果。如果那條經脈穴位堵塞了、不通了,其相應的臟腑、手足或身體某部位就會出現毛病的,中醫用針灸、按摩、刮痧等外力作用物理療法,是能起到一定疏通作用的,這就是中醫能夠治病的原理;運動、太極等動功,也能起到疏通經絡的作用,但這些方法都是按人體順應經絡活動而為之的,只能治病,不能治命。


在我們現實的生活中修「真常」的大道理,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去體驗,比如應酬答對、交接來往、一切人情等等。古云:「練達人情皆學問,落花水面亦文章。」如果不練達人情,不懂得和人交接來往,在世面上過正常生活那是不可能的。修士云:「人道不全,天道遠之。」這就是說,用人間的大道理來衡量尚不合格,何況修成天理的大道呢!


這段話也是培公祖師爺留下的金句,其含義遠奧遠大,或許這集無法全部詮譯完整,個人將來修煉過程中,對此有更進一步的體會時再來與各位分享!


好了,今天就分享到這,下次我們來談談,「何謂氣沉丹田?」,願大家喜樂平安!



2020年6月10日 星期三

太極拳十要

「十要」就是不管你打那一套拳架,就要隨時隨地都要注意與遵守的原則。凡學太極拳者必定要把這十要背熟于心,時刻默識揣摩在每個招式上。「虛靈頂勁 、含胸拔背、鬆腰落胯、虛實分明、沈肩墜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隨、內外相合、連綿不斷、動中求靜」即然談到「十要」那就要先來說說它的原由。在大部份的記載都是說這十要是楊澄甫口述透露的,故許多書藉典藏記載這「十要」是楊澄甫悟道的秘訣。但在張肇平祖師爺的著作「張三豐太極拳論」一書裡的第九十三頁說明著:其「十要」是出自「張三丰太極煉丹秘訣」卷二「太極長生訣」第七篇「學太極拳須歛神聚氣論」。其文內記載「其虛靈、含拔、鬆腰、定虛實、沉墜、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隨,內外相合、相連不斷、動中求靜。此太極拳之十要,學者之不二法門也」。但其涵義大致相同,也經過幾百年來許多位大師們的驗證;故我們就不用太過在乎其源頭了。

初學太極學時,就是跟著場裡的教練們一招一招地學拳架,等到整套拳架都可以自己全整打完就算達到第一階。我學會的第一套拳架就是楊式太極拳十三式,它是所有的拳架套路裡最簡單、基礎的一套拳架亦很容易記熟;但也是最難打得好的一套。什麼打的「好」呢?就是把這「十要」都要溶入這十三式中且符合敬、靜、定、慢、勻、柔、圓、鬆、整,九字要訣。即論及「十要」,我們就針對這「十要」的每一要來與大家細說分解。何謂「十三式」呢?掤、捋、擠、按、採、挒、肘、靠,此八卦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此五行也。合之則為十三勢也。至於行功細節的部份,往後我們用專篇來探討。

「虛靈頂勁」,頂勁者,頭容正直,神貫於頂也。不可用力,用力則項強,氣血不能通流,須有虛靈自然之意。非有虛靈頂勁,則精神不能提起也。另一種說法,就是要使全身放鬆但又不可鬆懈而無力。

「含胸拔背」,含胸者,胸略內涵,使氣沈於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則氣擁胸際,上重下輕,腳跟易於浮起。拔背者,氣貼於背也,能含胸則自能拔背,能拔背則能力由脊發,所向無敵也。

「鬆腰落胯」,腰為一身之主宰,能鬆腰然後兩足有力,下盤穩固。虛實變化皆由腰轉動,故曰:「命意源頭在腰際」,有不得力,必於腰腿求之也。

「虛實分明」,太極拳術以分虛實為第一要義,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則右腿為實,左腿為虛,全身皆坐在左腿,則左腿為實,右腿為虛。虛實能分,而後轉動輕靈,毫不費力,如不能分,則邁步重滯,自立不穩,而易為人所牽動。

「沈肩墜肘」,沈肩者,肩膀鬆開下垂也,若不能鬆垂,兩肩端起,則氣亦隨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墜肘者,肘往下鬆墜之意,肘若懸起,則肩不能沈,放人不遠,近於外家之斷勁矣!

「用意𣎴用力」,太極論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練太極拳全身鬆開,不使有分毫之拙勁,以留滯於筋骨血脈之間,以自縛束,然後能輕靈變化,圓轉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長力,蓋人身之有經絡,如地之有溝洫,溝洫不塞而水行,經絡不閉而氣通。如渾身僵勁,充滿經絡,氣血停滯,轉動不靈,牽一髮而全身動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氣即至焉,如是氣血流注,日日貫輸,周流全身,無時停滯,久久練習,則得真正內勁,即太極論中所云:「極柔軟,然後能極堅剛」也。太極功夫純熟之人,臂膊如綿裹鐵,分量極沈,練外家拳者,用力則顯有力,不用力時,則甚輕浮,可見其力乃外勁浮面之勁也,外家之力,最易引動,不足尚也。

「上下相隨」,上下相隨者,即太極論中所云:「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也」。上下,指以腰為中心點,由腰向上至下塵保持緊密聯繫,因為太極拳運動是要求「周身一家」「完整一氣」的,如果腰一動,下面的腳,上面的手、眼皆無所不動。因為拳術家將人身分為九個大關節,由下而上是腳、膝、腰、背、肩、肘、腕、指,這九個關節必須緊密連在一起,成為九節勁,節節貫力。

「內外相合」,太極拳所練在神,故云:「神為主帥,身為驅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舉動輕靈。架子不外虛實開合,所謂開者,不但手足開,心意亦與之俱開,所謂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與之俱合,能內外合為一氣,則渾然無間矣。

「連綿不斷」,外家拳術,其勁乃後天之拙勁,故有起有止,有續有斷,舊力巳盡,新力未生,此時最易為人所乘。太極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終,綿綿不斷,周而復始,循環無窮,原論所謂:「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又曰:「運勁如抽絲」,皆言其貫串一氣也。

「動中求靜」,外家拳術,以跳躑為能,用盡氣力,故練習之後,無不喘氣者。太極以靜御動,雖動猶靜,故練架子愈慢愈好,慢則呼吸深長,氣沈丹田,自無血脈僨張之弊。學者細心體會,庶可得其意焉。

ok!今天就分享到這,下次我們來談談節目前頭都會陳述的,「道依天地生化修,陰陽動靜太極間」的含義,願大家喜樂平安!


2020年6月8日 星期一

太極拳是老人拳,退休後再去學!是這樣嗎?

常常與朋友們閒聊時,許多人的認為「太極拳是老人拳,退休後再去學!」或者「太忙了,連睡覺的時間都沒有,那有時間去學啊!」等等。真的是這樣嗎? 在沒有踏入太極拳的世界前,我也是這樣的想法。因緣際會,在兩年多前與朋友一句玩笑話,而立馬就上網找有關學習太極拳的資訊,洽巧,搜尋出來的第一筆資料就是在家裡附近的小學裡有教練在教學,但都是早上六點開始。「早上六點」,對一個上班族來說,真的很挑戰!但後來我大都是五點半就到。那時也不知道那來的衝動,就一股腦兒地打電話詢問且告知場主任,隔天早上會過去學習。當時場主任認為我來玩的,過幾天就會放棄吧!最後,個人是越練越有興趣,也挑起了小時候愛看武俠小說的激情;真到現在。後來發現在我內心深處一直都藏著一尊武俠魂,相信很多華人都有這個魂吧!

因為個人白天的工作是處於極度高壓的領域,在快速變化的新知與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裡打滾!那時身體也出現一系列狀況,譬如:肩脛一直處於緊繃的狀態(去按摩都無法釋放)、睡覺時而會時常落沈、走路偶而會莫名其妙地拐到、常做夢而睡覺醒來精神依舊很糟糕等等……身體發出許多警告訊息,但一直都隱忍著,因為一直告知自己現在很重要,不可以停下來。在初練太極拳的前半年,練完拳後,全身臭汗淋漓,時常臭到自己都受不了,後來研讀一些前輩的秘笈後,才知道這是排毒的現象。約莫一年左右,這些身體的警告陸續消失,甚至整人氣色也變好了(這是由別人口中得知),思緒變的很清晰,但我認為可以更好,相信工作二十多年累積的毒素實在太多了,無法那麼快排除。

另外在自己的練習場與其他練習場所見所聞,很多師兄姐都是退休後或者身體出了很嚴重的狀況才來學習太極拳;雖然長期學習下來定有一定改善成效,但仍然有限;道理很簡單,就像一台車子,平時不去定期保養,等到壞了差不多了,才來大修,其恢愎的程度有限,更何況人的身體在某些方面一旦破壞了,就不可逆了!

當我越深入太極拳的領域時,越是發現其中有許多老祖宗們留給後代很科學的黑科技;這個時代的我們不斷地往外尋找心靈的寄託,卻慢慢地忘記往自己內心探索身體的聲音與秘密。透過靜心頃聽自己身體發出的聲音、借由冥想來釋放積壓在內心裡的壓力,進而清除自己負面能量,進而可讓自己反思過往與現在的一切。探索內心的世界與身體的奧秘,路途仍遠持續邁步,心之所望了無牽掛。相信持續不斷,一步一腳印,相信總有參透的一天。雖然這部份領域常常會與宗教牽扯,但個人是無神論者,對任何宗教都抱著敬畏之心;只想用科學的方式去參透這一切所聞所見!

所以「太極拳是老人拳,退休後再去學!」就我個人的觀點來說:絕對不是,且認為越年輕時練太極拳對身體健康越好。因為知其好而望推廣更多朋友們可以接觸與受益。

ok!今天就分享到這,下次我們來分享「大極拳十要」,謝謝大家!

2020年6月5日 星期五

太極拳是否能打?

前陣子網路上瘋傳著大陸有位知名的太極拳宗師,被業餘的博擊選手在30秒左右打暈的影片。又再次挑起了「太極拳是否能打?」的話題。首先,在此先行聲明個人立場,個人因興趣而踏入太極拳的世界,宗旨是以養生為主;故針對此議題將依據學習時,教練們的教導及諸多前輩們的著作上之來討論,最後會再與大家分享個人的看法。

在上初級教練班時,記得總教練有說過:太極拳為仁道拳,故體現在很多招式與拳架中;譬如:十三式之八法裡的「掤」,坐實左腳,右腳向右前方一跨入對手胸前,同時右手向前掤至胸前,架開對手攻擊,同時左手將對手另一隻按至左胯前;其目的為化解對手攻勢,同時壓制對方攻擊空間;故在招式中慢慢地體會,以「仁」為中心思想的拳術。

個人認為拳術上,能不能打?端看是否有練到位。古人有云:十年一套拳,凡人變神仙。意思就算是只學會一套拳術,加上每日每刻地用心不斷地練,有練到位,相信有十年資歷下,定可以打。

太極拳以長拳為基礎,結合了中醫經絡學和道家的養生功夫,用『纏絲勁』貫串週身,調暢百脈,是一種剛柔混成的拳術。拳術學到進階時定要了解人體所有竅穴。在「太極養生功」裡漫談子午卯酉第五篇論拳家生死之時刻裡,提及人身重要竅穴為一零八穴,其中七十二小穴,傷之即病,三十六大穴,傷之即死。所以昔日老師授徒,先教學生如何救人,而後才授予武功技藝。如果招招都打在大穴上,對手定是必死無疑。

即論及「穴」道,每個穴道皆有其用意;按摩穴道可以舒解身體部份壓力與疼痛,但勁道過了,時而會造成被按者有不可捥回的傷害。前輩們提及點「穴」的部份,是要有一定的內勁功力才可發揮其效果。除了外部的按摩穴道與點穴之外,在盤坐的內丹氣功上,以意引氣時,了解穴道之方位進而引導後天氣與先天炁的運行軌道,以利於打通任督二脈進而達成小周天循環。此時,代表你已進入「練氣化神」的境界了;另一種說法就是你的內功達到一定的境界,再加上你的拳術有精進到一定的水準,相信那時的你,已非一般凡人了。

故「太極拳是否可以打?」個人的愚見:相信一定可以打,但太極拳的宗旨不是打,是「止戈」,非到必要時,才會出手。在經史記載,太極拳是屬上乘功夫;所謂上乘功夫,自然要練成必定不容易!個人相信現代人有真正練到成者不多。當然個人也會往此目標努力。

今天就講到這,下次我們來講講很多朋友的認知「太極拳是老人拳,退休後再去學!是這樣嗎?」。謝謝大家的收聽

2020年6月3日 星期三

練拳時是否配合呼吸呢?

        學習太極拳的同好們,常常心中一定有個疑問?「練拳時是否配合呼吸呢?」尤其每個教練的回覆都不一定一樣,故也造成許多學員心中的困惑,亦是我在剛學習太極拳架時的困惑。


初學期間,有請教過幾位教練,每個教練都回覆:要自然呼吸即可。當時也沒有太多疑慮就持續努力把拳架練熟。但隨著不斷地練拳的過程中,這個疑慮仍一直存在我心中,尤其當招式轉換的過程中,會隱約地感受到呼吸會有不流暢的情況出現。後來研讀了張肇平祖師爺的著作「太極養生功」後,這一切都豁然開朗!

  在「太極養生功」第六章第三篇「談呼吸」裡有提及,前輩們也為「打太極拳時應自然呼吸,還是要配合動作與呼吸呢?」激烈地討論過。但最終的答案就要是練拳時,每一姿勢中的動作都應與呼吸結合,才是真正的太極拳。

那大家心裡就會質疑,那為什麼場裡的教練都教導自然呼吸呢?依個人的學習經驗來推論,其實場裡的教練這麼作也有其道理。在我初學太極拳時,光記拳架與套路就已經手忙腳亂了,那有心思還去記那一個姿勢中的動作要是呼、還是吸呢?加上現代清晨去學習太極拳的學員們很多都是退休後為了養生而來的,故在體力上及記憶上都遠遠不及年輕時,故在這樣的情境下,教練為了推廣太極拳運動的前題下,自然會教導大家依自然呼吸來應對即可。

當我拳架熟識時,就開始試著依照書中要求,在每一姿勢中的動作都應與呼吸結合;就這樣練了一陣子,發現與自然呼吸時練拳架,有很明顯地差異。其中最大的差異就是配合呼吸時練拳架時,會隱約感受到氣在全身流動,這是之前沒有的感受。也應驗了書裡講到的,練太極拳架時是屬「動」氣功。另外之前在練太極拳十三式時,不太會流汗。而配合呼吸與動作的走拳架後,全身汗流浹背。

所以針對「練拳時是否配合呼吸呢?」,個人的經驗分享給各位;當你對拳架仍不熟稔時,那就採用自然呼吸法;等到你對其一套拳架很熟時,那就建議開始採用動作與呼吸的方式。

這時,有學員一定會問到,那採用動作與呼吸方式的規則什麼?太極拳論說:「開合虛實,即為拳經」「一開一合,就是一呼一吸」。練拳時,凡是合、虛、蓄、屈、退、仰、入、來、起、陰、引、收、化、柔、等動作就是吸;開、實、發、伸、進、俯、出、往、落、陽、擊、放、打、剛等動作都是呼。簡化說:合、虛、蓄、收、化等為吸氣;開、實、發、放、打等為呼氣。在行功心解有云:「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也裡要時刻提醒自己:呼吸要深、長、細、緩、勻。

下次我們來探討一下前一陣子大家在網上熱烈討論的議題「太極拳是否可以打? 」好了,今天就分享到這裡。再見!


2020年6月2日 星期二

創建「太極談」Blogger的原由?

「道依天地生化修,陰陽動靜太極間」,大家好!我是甘道夫(Gandalf),歡迎各位收聽今天的「太極談」,本節目將分享個人在學習太極拳與太極氣功一些經驗與研讀心得。

因為個人興趣與因緣際會而進入太極拳的世界裡,拳齡二年多,雖然還很菜且剛取得初級教練資格;仍在持續的學習中,也將是未來終身學習的目標!

在學習太極拳與不斷地研讀前人著作的過程中,發現這是老祖宗留給我們後代非常珍貴的寶藏,其縕藏了現在人類一直忽略精神層面的黑科技。也希望分享學習過程的一些經驗與研讀心得,也透過這樣的方式可以讓有興趣踏入太極拳世界的同好們有所幫助!

因為這是第一次錄製Podcast,有點生疏,也歡迎各位聽眾提供建議與指導,可以讓未來的分享更趨近與各位想了解的方向;大家在這園地教學相長,可以共同邁向太極虛空的境界。在此 謝謝大家!


淺談大極拳論之二

  「 道依天地生化修,陰陽動靜太極間」,大家好!我是甘道夫(Gandalf),歡迎各位收聽「太極談」,本節目將分享個人在學習太極拳與氣功的一些經驗與研究心得,讓對太極拳有興趣者可以更容易了解太極世界的奧秘! 「太極拳經」就好似拳法的概念陳述,或稱之為心法;而「太極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