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9日 星期五

何謂氣沉丹田?

今天我們來談談何謂「氣沉丹田」,即要談此,那就必須先針對「氣」與「丹田」分開來與各位說明一下。何謂「丹田」?有種說法:「在兩眉之間,故有稱為上丹田者;在鳩尾之奧,故有稱為中丹田者;在臍下之奧,故稱為下丹田者。」另外還有一種說法:「上丹田為神舍;中丹田為氣府;下丹田為精區。真一之水與真一之氣合而成精,是精在下丹田;精能生氣,氣生於腎,是氣在中丹田;氣能生神,神藏於心,在神在上丹田」。太極拳中所說「氣沉丹田」的「丹田」,係指「下丹田」而言。

「下丹田」的正確位置,究竟在什麼地方呢?有人說是在臍下之奧,有人說在肛之奧,有說是在陰陽的根元。婆羅門教經典說:「用心住憂陀那,此云丹田,去臍二寸半。」各說各話,莫衷一是。其實,肚臍在陰之上,陰在人體的基底而附在前方,而臍後的腰向前挺支持全身,所以下丹田,應在陰的根元與肚臍之奧、肛 門之奧三者會合之處。


何謂「氣」?「太陽、空氣、水」是天地三寶,人不可須臾離之。人沒有空氣,就好像魚離開了水,立刻就會死亡。所以壽命最高地方的人,必能享有最新鮮的空氣。我們都知道吸進的與呼出的都是空氣,不過吸進的空氣是氧氣多,呼出的空氣是二氧化碳多而已。空氣由口鼻吸至肺部,便起變化,大部份成為人體之能,由肺臟送入血管,再由血管送到各器官及全身,這便是中醫所謂的元氣,道家所謂的真元,亦即養生家所謂的炁—先天炁。另一種人體不需要的氣體,仍能隨著口鼻呼出,並未存於體內。是知進入吾人體內的已經不是氣而是能。


經驗告訴我們,空氣是絕對不能進入向管以及各種器官筋脈以內的。例如:護士替病人打針,稍有不慎,從針孔內進入了空氣,立刻紅腫很高,嚴重的時候,還得開刀治療,可知空氣之氣是不能沉入血管筋脈流通的。


其能流通於周身者,氣化之電能而已。因此,無論練拳或習靜,要有一個新觀念,所謂「氣宜鼓盪」、「氣沉丹田」、「以心行氣」、「以氣運身」、「行氣如九曲珠」、「氣遍身軀不少滯」等所說之「氣」,都不是意指氣,而是能與電之質量。


丹田實即腸與腸相連網膜中之皮囊,並無路徑可通,後天氣固不可達,先天炁亦必須修練。若不經修煉氣即可以沉到丹田,氣沉丹田而又自能運化週身,那還有什麼可貴之處?「煉精化氣」、「煉氣化神」,這個「化」字十分重要,練太極拳與習靜,如果不知「化」字訣,那是毫無用處的。鄭曼青前輩提出「以心與氣相守於丹田」,便是要學者在「化」字上用功夫。「能與心相守勿離,猶置火於釜中之水乃至於水滾沸,漸漸可以化氣」。「其氣之熱譬猶電然,電之能透度乎水土及金屬,莫之能禦,況尾閭及脊骨乎」。培公祖師爺亦稱:「雖然我們吸進來的是氣,可是我們體內的器官所吸取的並不是氣,而是氣中所含的能」。


練拳或靜坐功夫深到時,會感覺著有一股「氣」遍於全身而運行。這「氣」,一般人都稱為靈氣,道家稱之為真炁,儒家稱之為正氣,因為在感覺上,與普通所謂的空氣是大大不同的。嚴格的說:這「氣」就是意念上的「氣」,在呼吸時,這氣好像納入丹田,這完全是一種意念作用,意念一停,氣便沒有了。雖然是意念的作用,丹田卻會發熱為火球,身體動盪而搖擺,有時會感覺血氣廷背脊上行,或在皮膚蠕動,其甚者感到這氣與向液融合而循環週身。這是一種靈力,就是電能,非誠修力行,不能達其目的。若把空氣拼命送到下腹去,那是違反自然,非但無意而有害。


好了,今天就分享到這,下次我們來談談,「氣沉丹田的功效?」,願大家喜樂平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EP44_第四季分享近八年來所學拳劍刀棍之心得

  第四季 分享近八年來所學拳劍刀棍之心得   「 道依天地生化修,陰陽動靜太極間」,大家好!我是甘道夫(Gandalf),歡迎各位收聽「太極談」,本節目將分享個人在學習太極拳與氣功的一些經驗與研究心得,讓對太極拳有興趣者可以更容易了解太極世界的奧秘! 個人學太極拳已經將...